經過兩年在軌測試,2023年4月4日,我國首顆生態環境綜合高光譜觀測業務衛星正式投入使用。
這顆衛星在2021年9月7日成功發射,共搭載2臺對地觀測載荷和5臺大氣環境觀測載荷,包括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、全譜段光譜成像儀、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、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、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、高精度偏振掃描儀和吸收性氣溶膠探測儀。具備同時對大氣環境、地表水體和陸表生態變化等環境要素開展定量化、高光譜觀測的能力,綜合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。
生態環境部監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目前這顆衛星能夠覆蓋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甲烷、臭氧、顆粒物,都有監測,而且精度也有很大提升。對地表,過去我們可能只能測到地表的一個類型,比如說水體,或者是陸地、森林這些。通過這顆衛星我們可以測到不同的森林類型,比如說針葉林、闊葉林,它都能區分。
衛星在軌交付后,將在我國大氣、水、自然生態等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業務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,從而提高應對環境污染事件、自然災害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,提高環境監管水平。
2018年5月,中國首顆高光譜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——高分五號成功發射。高分五號衛星配置6臺有效載荷,其中3臺由安光所研制,分別是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(EMI)、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(GMI)和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(DPC)。
衛星遙感監測作為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型手段,將大幅提高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力,不斷增強重點城市群和農村區域大氣、水、自然生態等污染防治力度。
在衛星遙感監測方面,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風云、海洋、資源和環境系列衛星為主的民用遙感衛星體系,使我國具備了一定的大氣環境監測能力,但還有不少局限性,在時間分辨率、光譜分辨率、探測精度等方面均無法滿足環境遙感監測的實際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