貳
而在《中國科學報》專訪時,高紅衛就航天科工“雙創”情況也做了詳細的介紹。
專訪高紅衛:爭做“雙創”領頭羊和生力軍
“‘雙創’覆蓋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,不僅小微企業可以做,大企業轉型升級也需要通過‘雙創’更好適應個性化設計、定制化生產的趨勢。”李克強總理對“雙創”內涵的闡釋,明確將大企業也涵蓋進了“雙創”的行列之中。
而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特大型央企——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也在新時期,尋找到了與“雙創”深度融合的契機與抓手。
將“雙創”作為一項事業
“‘雙創’是一項事業而不是一件事情,因為‘雙創’適應時代的需求,是新的歷史階段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產業制高點不可或缺的載體。”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高紅衛在接受《中國科學報》獨家專訪時表示。
正是基于積極擁抱“雙創”的態度,該集團在“雙創”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。
“航天科工的復雜大系統工程任務由兩支隊伍承擔:一支是由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為主體的‘兩總’隊伍,完成體系化、系統化的研制生產任務;另一支是由年輕人為主體的自由組合專業技術‘雙創’隊伍。”高紅衛介紹說。
事實上,這兩支隊伍的形成便是該集團內部“雙創”的成果。高紅衛稱,“內部雙創就是‘在崗創新,在職創業’,既想干航天,又想當創客,是許多年輕科技人員的心愿。”
原來,在航天科工未開展內部“雙創”活動之前,一些新來不久的碩士、博士選擇離職到社會上創業,令管理人員很受觸動。因此,他們創新管理模式,制定了“在崗創新,在職創業”配套政策,既穩固了大系統工程研發骨干隊伍,又培育了一批專業技術潛在突破點,還滿足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創新、創業心愿。”
在穩定而又具有活力的隊伍保障下,航天科工利用承擔國家“雙創”示范基地任務的外部“雙創”,以“互聯網+智能制造”領域為主,在工業制造、機器人、無人機等十多個門類,幫扶外部“雙創”項目達2000余個。
機制改革激發人員活力
為了滿足“雙創”的要求,也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與創造力,掣肘機制改革的層層壁壘亦成為航天科工在實踐中突破的關鍵。
據了解,2015年7月,該集團上線運行了專有云平臺。而這個平臺運行后,徹底拆除了集團內部各研究院和企業之間的數字圍墻,實現研究、科研、試驗、制造、檢測、評價、售后服務全流程的信息互通、能力協同,也為內部創新團隊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。目前專有云眾創空間共開展331個“雙創”項目。
“最有意義的是,通過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的運用,無形中推動了原有科研協作配套體系的根本性改革。”高紅衛直言,航天科工由此體會到了技術進步推動體制改革的優越性所在。
與此同步發展的航天云網平臺,在打通航天科工與社會資源乃至國際資源的對接通道的同時,又開辟社會力量乃至國際力量“雙創”的廣闊空間,至今也已經吸引國內近60萬家企業入駐,實現業務合作近2萬項,合同金額達到210億元。
高紅衛告訴記者,“‘‘雙創’既無經驗可學,也無教訓可吸取,所以我們按照‘特殊問題特殊處理’的原則,以設立‘三創新特區’的方式,為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。”
基于建立的這些平臺與機制改革的成果,這家特大型央企已在移動操作系統、智能機器人、激光技術、新材料等領域投資近百億元,成立若干創新創業型公司,有力地促進了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。2016年度,集團營業收入增長17.1%,利潤增長10.1%。
內外雙修交出漂亮成績單
技術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、管理創新,在國家“雙創”背景下,如航天科工這樣的高科技軍工企業,也在尋找著匯聚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著力點,力圖推動自身轉型升級、二次創業向縱深發展,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。
而在內部“雙創”與外部“雙創”的綜合發力下,航天科工的成績已經顯現出來。
“‘實現性能不變成本降低50%以上;成本不變性能提升50%以上;培育導致升級換代的原創技術或導激發致行業重構的顛覆性創新’將作為我們的主攻目標。”高紅衛介紹說,該集團內部“雙創”主要聚焦航天防務、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制造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。
如今,通過內部“雙創”,該集團先后引進31名“千人計劃”專家,激活組建1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、4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、134個集團級創新團隊、163個集團級青年創新工作室、近2000個“雙創”團隊,已對各類內部“雙創”項目投入約3.15億元,內部“雙創”成功率超過40%,有力地發揮了27個國家級、113個省部級創新平臺作用,推動“雙創”系統化深入開展。
與此同時,在科技前沿領域,航天科工也吸引了許多社會創新創業者加盟,成功研制國內首臺萬瓦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,激光泵浦芯片、特種光纖等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并初步形成產業化能力。“我們研制的快舟一號甲通用型固體運載火箭于1月9日圓滿完成首次一箭三星商業發射,成本約為傳統方式的二分之一,周期約為傳統方式的三分之一。”高紅衛說。
發起設立了總規模近40億元的6支“雙創”投資基金;輔導社會性“雙創”項目近2000個,項目團隊獲得發明專利78項,參與了13項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,成功打造了“企業有組織、資源無邊界”的共享性經濟發展新生態——航天科工外部“雙創”的成績同樣卓著。
正如高紅衛所說,“作為骨干高科技軍工企業,航天科工正努力成為‘雙創’工作的領頭羊和生力軍。”